發布日期:2021-03-26 | 信息來源:和兮國際 | 訪問次數: 0 | 字號:[ 大 中 小 ] |
國內功率半導體及自動駕駛芯片快速成長
[1]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占率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突圍,進口替代有望加速推進。
隨著汽車向電動化發展,動力系統由以燃油機為基礎的機械系統向電力動力系統過渡,電機驅動器、車載充電器、電源轉換系統、輔助系統逆變器等功率電子帶動功率半導體用量逐漸提高。2020年,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約150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將達到271億元,CAGR為13%。我國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行業集中度較高,2020年,英飛凌占比最高,達58.2%,國內企業比亞迪占比18.0%,三菱電機占比5.2%,塞米控占比3%,CR4高達84.4%,CR2高達76.2%,形成了以英飛凌與比亞迪為主導的“雙寡頭"格局。比亞迪在2004 年開始布局功率半導體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研發積累和應用,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IDM車規級功率半導體廠商,產品覆蓋乘用車領域與商用車領域。此外,比亞迪提前布局SiC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率先推出國內第一臺裝載 SiC MOSFET模塊并批量應用于電動汽車。此外,國內中車時代、斯達半導體、士蘭微也獲得一定市場占比。
[2]汽車智能化發展,智能座艙及自動駕駛帶動SoC芯片先行。
隨著汽車行業加速進入智能化時代,一場以高級別自動駕駛SoC芯片為核心的商業大戰已經打響,國外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消費電子巨頭紛紛入局。目前,國內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芯片市場規模約200億元,隨著智能座艙在汽車中的普及和自動駕駛等級的提高,芯片占比將越來越高,預計到2025年國內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芯片的市場規模為414億元,2030年達到813億元。國內華為、地平線、黑芝麻等公司的自動駕駛芯片無論在技術水平還是產業化層面都已躋身世界前列,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此外,國內芯片企業相較國外企業還具有諸多優勢,一方面是平臺開放性優勢,可以為客戶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軟硬件平臺、工具鏈軟件、仿真軟件等工具,可以讓客戶自主做自動駕駛數據采集和算法訓練。另一方面是本土化服務優勢,芯片企業可以車企開展緊密的開發合作,供全方位的軟硬件支持服務。